北京商报讯(记者 孟凡霞 刘宇阳)在赚钱效应凸显,推动基金发行市场火热的当下,爆款基金慢慢从“昙花一现”变成了“司空见惯”。公开数据显示,近一周就有15只公募基金(份额合并计算,下同)以超50亿元的首募规模正式成立。但与此同时,基金募集失败也在出现。7月29日,国融基金旗下一只混合型基金宣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。据不完全统计,年内募集失败的公募基金已增至13只,较去年同比增超1倍。其中,债券型基金占据多数。在业内人士看来,产品募集失败的频现,与近期债市不佳有关,但不可否认的是,部分产品也确实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。
7月29日,中信建投基金发布公告表示,旗下1只债券型基金以79.99亿元的首募规模正式成立。此前一天,即7月28日,富国基金和易方达基金也各有1只权益类基金以163.09亿元和61.55亿元的首募规模宣布基金合同生效。若拉长时间线至近一周,Wind数据显示,成立规模超过50亿元的公募基金更多达15只。
然而,同样在7月28日和7月29日,民生加银基金和国融基金则分别发布民生加银汇众18个月定开债基,以及国融融鑫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。
公告内容显示,截至7月24日募集期限届满,2只基金因未能满足基金合同中规定的备案条件,基金合同无法生效,将按照“不能生效时募集资金的处理方式”进行办理。据悉,2只基金在均今年4月发行之初设置了3个月的顶格募集期,但截至募集期结束仍未能达到成立标准,相较于近期部分爆款产品的“一日售罄”、“提前结束募集”,2只产品募集工作的艰难,不言而喻。
事实上,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,截至7月29日,包括上述2只基金在内,今年以来,已有13只基金先后宣布募集失败,对比2019年同期的6只,增长了一倍有余,也为年内一片火热的发行市场,增加了一点寒意。
具体来看,13只产品中,债券型基金达7只,占比53.85%,且多为定开债基,例如诺安瑞康三年定开债基、中信建投半年鑫定开债基、方正富邦尊利6个月定开债基等。另外,还有5只混合型基金和1只指数基金。
对于年内多只债券型基金出现募集失败的情况,况客科技合伙人、研究部总监郑汉涛认为,主要与债券市场的表现有关。在他看来,今年5月以来,债市表现相对低迷,会影响到债基的募集。其次,定开债基由于存在封闭期,申购和赎回方面的限制也让部分投资者望而却步。总体来看,基金募集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。
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则指出,债券型基金,尤其是定开债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通常相对较高,机构资金到位的时间也会影响产品募集期的长短。他举例,部分产品正式发行前,会与渠道以及机构客户沟通发行安排和资金的规模,但由于实际情况可能出现变更,导致产品延长募集期,甚至是募集失败。
展望后市,在业内人士看来,发行爆款与募集失败或将长期共存,“冷热不均”的现象也将愈演愈烈。
北京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坦言,在年内A股市场呈现出结构性行情的同时,基金发行市场也隐现“结构性行情”。虽然公募基金新发规模持续增多,最新已突破1.5万亿元,创下历史新高,但主要集中在权益类产品,以及投研能力更强、渠道资源更加丰富的大型机构。未来公募基金行业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,缺少优秀过往业绩和品牌效应的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也愈发不易。
郑汉涛也表示,基金发行市场中“冷热不均”的现象是基金公司产品设计能力、营销能力差异化的体现,也是市场充分竞争的体现,未来还会延续。